
【广州珍爱网】邂逅,辗转中的开始与结局――温哥华的单身女人们(1) 嘉宾简介:高飞。女,1976年10月出生,籍贯上海。1997年毕业于浙江广播学院播音系。返沪从事媒体传播工作。2001年赴澳留学,辗转布里斯本和墨尔本两市,先后获新闻和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、旅游学研究生文凭。2004年,移民加拿大,现居温哥华,就职于华文媒体,记者兼编辑。 问:28岁的人生当中,你走过了多少个城市? 答:主要居住过五个城市。上海、杭州、布里斯本、墨尔本和温哥华。 问:如果让你给每个你走过的城市一个贴近女性生活的形容或比喻,你将如何描述? 答:我觉得上海好像一件短裘皮大衣配蕾丝花边纯棉短裤,是华丽与体贴、虚荣与魅力的结合;杭州仿佛一件真丝吊带连衣长裙,妩媚温婉,但也撩人,厅堂和卧室两者兼宜;布里斯本是一套牛仔比基尼配夹脚鞋,热情性感,单纯随意;墨尔本是深V字领的羊绒衫和齐膝的西装短裙,严谨雅致中带着冷傲;而温哥华是一个更多元化,多面性的城市,她是女人收藏的各款波鞋,实用又时髦,若隐若现地辅衬出女人小腿的美丽弧线。 问:非常有体会的比喻。作为一名单身女性,邂逅了这么多的城市,自然不会缺少和异性的邂逅,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 答:我觉得,每个城市的不同个性,会激发起人的性格中与之相似的一面。以我为例,住上海,我是物质女孩,并以此为傲;住杭州,我变得情感丰富而悠闲;住布里斯本,我变得更加开朗和懒散;住墨尔本,我讲究衣着且注重自我。不同城市的特质,赋予单身女人情感上的不同需求,只要合适的男主角出现,当然就干柴烈火了。但是,一旦离开了那个城市,单身女人的注意力就再次转移,也不会对上一场爆破遗留下来的残渣有太多兴趣了。反之,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带给单身女人这种刺激,这种期待邂逅的渴望,她一定不久就会离开的。 问:出国之前呢?你在上海和杭州都生活过,你是从那里开始自己的邂逅的吗? 答:是。到杭州那年我18岁,情窦初开的年纪。他是我的同班同学,来自山东,有着山东人的执著、幽默、圆滑和内秀。那时我们高唱着张艾嘉的《爱的代价》、赵咏华的《*浪漫的事》,到断桥残雪看夕阳,到满陇桂雨觅诗情……但是*后,悲欢离合还是化成了一棵无花果树。毕业后,我和他再也没有见过面。 问:是因为初恋失败的伤害,才促使你寻求邂逅? 答:完全不是,到澳洲时,我没有期待我要邂逅任何人。我当时已经结婚。 大学毕业后,我回到上海,和一个中学同学坠入情网。我非常热切地爱着他,觉得他是*一个可以把我从初恋的伤害中解脱出来的人,也是值得我用一生去相守的人。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,上海人,骨子里的优越感咄咄逼人,但我喜欢。虽然当时,我们即将分赴澳大利亚和英国留学,但还是开了结婚证书,以证明我们相爱的决心。我到了澳洲之后,没有任何其他想法的,更不期待任何邂逅,一心只希望把学业完成,早日回到他身边。 问:那你在澳洲还是邂逅了,对不对? 答:嗯。是的。一个澳洲男孩,我的室友和校友。 问: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你在背负婚姻责任的同时,愿意邂逅这样一个西方男孩? 答:很坦白地说,四点。一我寂寞,我需要有人在身边倾听我的苦涩和矛盾;穿上新裙子需要有人给我真诚的欣赏;汽车半路熄火,需要有人飞车过来救我,安慰我修车费不会很贵......二分居让我们夫妻感情急剧淡漠。三那男孩的执著和热切。他坦白得像一张纸,也热情得像一团火。他不管我比他大多少,不管我是否已婚,都要追求我;并劝我要真诚地聆听自己的心声,不要压抑地面对人生。这样的理性和感性,是我之前在中国人身上没有看到过的。四我需要练习英语,谈恋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。 问:那你如何面对你的丈夫呢?直截了当告诉他真相,还是隐瞒回避? 答:隐瞒回避。在当时,我没有勇气对他说出真相,我也不能说出真相,因为真相会把他毁了的。而后来我们*终决定放弃这段婚姻,我也没有对他坦白过真相,因为我是很自私的,为了保护自己,我只能对别人不公平了。或许,欺骗的背后,也是对他的一种思虑,因为男人在这些方面永远是软弱的。 问:处在两个男人中间的时候,你是怎样的心态? 答:我当时心里充满了负罪感,甚至就想两样都不要了,宁可单身,让孤独作为我的惩罚,也不要纠结于感情的欺骗和矛盾中。所以,在我*个学位拿到以后,我搬去了墨尔本。我和澳洲男孩的一段也就结束了。 问:你搬去墨尔本之后,有没有再邂逅人? 答:有过,但那种是轻飘得可以被风吹走的感情,更直接地说就是用性来维持的感情